新浪游戏|新浪VR频道

新闻中心

神奇“蓝麦”前生今世:细说几代小麦专家披肝沥胆的追求与传承

2019-11-05 14:16 新浪VR

0

  提起小麦,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几乎会下意识的联想到两个美好的场景,一是“无垠的麦田”与“金黄的麦穗”,犹如丰收的图腾,另一个则是小麦被磨成了白花花的面粉,构筑了国人最初的美食记忆。而近年来,在金黄色与白色之后,又有一味新的色泽抵达了小麦的国度,这就是生长在黄河岸边的“蓝麦”。

  蓝麦的“蓝”是一种高级蓝,深蓝色中透着颇具古韵的水墨色、天青色,没错,就是周杰伦《青花瓷》中“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天青色”,此外,细看麦粒的中部,又有“典雅灰”的色韵,而且,这几种颜色又融合在了一起,堪称精妙绝伦。当然,蓝麦不只是“高颜值”,他还拥有“高营养”,其蕴含着普通小麦不具备的营养物质——花青素。花青素是当今人类发现最有效的抗氧化剂,也是最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保护视力、修护肌肤、改善睡眠、防辐射等功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蓝麦还富含锌、铁、硒等微量元素。

  蓝麦如此神奇,那么它是如何诞生的呢?它的“蓝”如何被注入到小麦的DNA里?

  李振声院士:引“蓝”入麦

  中国小麦的发展,有一位绕不开的人物,那就是李振声。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而如果用更专业的称谓来形容他,那便是“遗传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他培育出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据悉,在咱们国家,小偃系统衍生良种7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大概在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了75亿公斤。因此,农村有一句流传颇广的民谣:“要吃面,种小偃”。

  上世纪50年代,李振声在大西北进行育种研究时,正逢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这种病症能让当时的小麦减产30%至50%,甚至绝收,所以其又有“小麦癌症”之称。而为了克服这种病症,李振声潜下心来,通过多年对牧草的研究,发现长穗偃麦草等  

  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于是,他萌发了通过偃麦草与小麦的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的想法,并通过很多年的努力最终取得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育成了以种子蓝色为遗传标记的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系统,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被引入到了小麦这个大家庭里。

  专家接力:从“太谷核不育”到“蓝矮败”

  1972年,正当李振声积极培育小偃系列时,一个发现震动了中国的小麦界。一个名叫高忠丽的女知青在山西省太谷县麦田发现一种小麦不育株,业内专家将其称为“太谷核不育”,国际基因组织将其核不育基因命名为“Ms2”。据介绍,该核不育材料的发现引来小麦育种方式的巨大变革,堪称“国宝”。后来,刘秉华等专家将显性矮秆基因Rht10与太谷核不育基因Ms2成功连锁在4D染色体短臂上,创制成功“矮败”,即矮秆败育,并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近些年来,四川的田宁、蒲宗君等人又将蓝粒性状标记“矮败”育成蓝粒、矮杆双标型太谷核不育系——“蓝矮败”。

  耿爱民:蓝麦成熟,硕果累累

  “蓝矮败”诞生了,但距离成熟且适宜种植的蓝麦还有不小的距离。

  简单的说,四川麦区的培育环境造就了“蓝矮败”弱冬偏春性的背景。想要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利用“蓝矮败”,必须进行遗传背景的转育,将“蓝矮败”由偏春性向冬性、半冬性的遗传背景转育,并组配筛选适于黄淮主麦区及北方冬麦区的小麦杂交种。而这个难题,最终由李振声院士的山东老乡——同为小麦专家的耿爱民攻克了。

  从2008年开始,耿爱民带领技术团队从杂交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彩色小麦新品种选育、拓建轮选群体与基因库研究等不同方面对“蓝矮败”展开了进一步的科研攻关。攻关的过程自然是非常艰辛,研究人员全要盯在地里,麦田就是办公室,大树就是休息倚靠的沙发。因为科研对数据的严格要求,实验站种小麦要一粒一粒地播种, 收获时也全靠人工逐行逐个单收、单捆、单独脱粒存放,为抢时间,不论男女都要吃住在基地,白天两头不见太阳在地里干,晚上加班进行记录、分析、评价,很多时候需要24小时在麦地里记录数据……

  经过10年的努力,耿爱民的团队解决了“蓝矮败”轮选群体花期不遇、花药不外挂、种质的利用等技术难题,筛选探明了多个高产稳产杂交组合苗头,蓝麦与普通小麦相比,不少组合比对照品种增产15%以上,最大增幅可达25.2%。而目前的蓝麦可研磨出“中强筋面粉”,广泛应用于面条、馒头、水饺的制作,色泽鲜明,营养丰富。而在日后,不同品种的蓝麦都可在“蓝矮败”这个平台上培育出来,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显然,蓝麦的诞生,不是大自然的直接馈赠,也不是哪个人的“一己之力”,它源于小麦与牧草的神奇基因,经过了几代优秀专家前赴后继、呕心沥血的研究,再由时间的萃取与种子的一步步杂交、进化才得来,可以说殊为不易。

  所以,当你品尝到可口的蓝麦面条与蓝麦水饺时,能感受到这背后的“另一番滋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