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游戏|新浪VR频道

新闻中心

“可能世界档案”科幻论坛|我们现在的世界是最好的吗

2021-07-16 09:19 新浪VR

0

  2021年6月15日,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可能世界档案”科幻论坛在杭州顺利举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出席论坛并致辞。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展览·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科幻论坛以‘可能世界档案’为主题,汇集行业权威、专家学者、航天从业者、文化研究员、科幻作家、艺术家等各行业23位嘉宾,作为“可能世界档案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共同探讨‘世界的可能’、‘可能的世界’及‘可能世界档案馆’藏品标准、收藏原则和运行机制,并建立“可能世界档案馆”创始档案库。

  本次论坛由国内第一代科幻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于朕,策展人、“开放问题研究所“(Open Matter Institute)发起人刘畑作为学术主持,星际荣耀副总裁霍甲,不鸣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希,科幻作家潘海天、宝树、江波、糖匪、杨平、七格、苏民、房泽宇,艺术家廖斐、曹澍、孙逊、郭城、法海,策展人、建筑学者黄孙权,策展人、研究者魏颖、龙星如,导演、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教师陈雨、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专任教师姚驰,中国美术学院XR Lab 负责人高路,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主任罗小茗,《奔跑吧》、《王牌对王牌》宣传总统筹彭榆博,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成都西山居编剧负责人曾诚,Sandmanstudios&SIF 联合创始人周旭东等出席本次论坛。

  科幻,是最容易让全球观众产生共鸣的文化类型。在科幻作品中,人类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共同面对挑战、变革与苦难。科幻是对于未来总体社会的想像,是一种对于人类及世界“可能”的探寻。“科幻”,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青艺周的初始核心概念之一,从首届至今,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和维度。

  2021年,在本届青艺周“现在史”的大语境中,“可能世界档案”被凝结、选定为本次科幻论坛主题。现实世界由无数种“可能”交织而成,这些“可能”从过去而来,向未来而去。时间与历史不断相融,形成无边无际的海洋。人类纪蕴含的强大力量使这片海洋暗流涌动。无数世代的知识与技艺被封存在代表各种可能的漂流瓶中,随人类纪浪潮或是向“现在”而来,或是离“现在”而去。将目光投向这片海洋,无数漂流瓶随海面起浮飘荡。现在史仍在动态书写中,当人类关心 “现实(the actual)是什么”时,“可能(the possible)是什么”也涌入视线。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众多可能的世界之中最好的一个。事实确实如此吗?尤其在后疫情时代,现实与梦境相交改变,让我们对旧有的世界观产生更多质疑。本次“可能世界档案”科幻论坛,将科幻放在历史的与当下的,而非仅仅是未来的与虚构的视角下来看,对于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阐发了多重维度的思考与畅想。

  “可能世界档案”科幻论坛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科艺融合研究中心

  未来事务管理局

  CAA科幻社

  论坛发起人

  于朕 刘畑 潘海天 糖匪 曹澍 叶楠

  学术主持:

  于朕

  刘畑

  论坛统筹:

  赵锦

  论坛日程

  时间:2021.06.1513:30~17:3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艺术公社剧场

  上半程:

  议题:‘可能世界档案’

  下半程:

  议题:‘可能世界档案馆’藏品标准、收藏原则和运行机制

  高世名致辞

  “科幻”和“游戏”:当下艺术创新与艺术教育的双翼

  上半程:

  议题:‘可能世界档案’

  会场一

  学术主持:于朕国内第一代科幻设计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科艺融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人工智能与艺术学会(AAIAA) 副秘书长,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RIBA)。其研究领域涵盖混合现实、未来建筑、空间交互以及科幻设计实践。

  于朕担任会场一学术支持,主持开场

  嘉宾简介及讲演片段

  杨平

  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委会副秘书长。发表作品50余万字,两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日、德、意等文在海外发表。代表作《MUD-黑客事件》、《千年虫》等。

  杨平‘数字时代的“恶之花”’

  “波得莱尔的‘恶之花’,是1857年的作品,‘恶之花’是在一个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也是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作品,有一系列恶的意象。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它看作是光鲜亮丽的完美世界当中的一个BUG,数字世界里面这些BUG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在未来表现的一种方式,如何通过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这种BUG,那么就可以表达对数字时代的‘恶之花’。”

  ——杨平

  李兆欣

  科幻评论家,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创作研究负责人。科幻IP开发人,参与游戏、影视、玩具等行业科幻IP项目的开发和策划。科幻创作教师,开发科幻培训内容超400课时,发掘新作者百余人、作品发表超千万字、作品获得国内外多个奖项。科幻编辑,开创未来局科幻小说和创作培训业务,完成引进及原创科幻图书出版二十余册。

  李兆欣‘东北赛博-全球变暖的假想未来’

  “傀儡城中的东北赛博往事——《傀儡城系列》是东北赛博的世界观基础小说。我们去寻找一种可能性,把各自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以及对未来的价值重新判断融合在一起,给大家展示一个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观念。这个背后既可以说是历史的重复,也可以说是历史崭新的一页。‘东北赛博世界’之新西伯利亚门口,全世界的高科技在这里汇聚,演出一部又一部的悲喜剧,从这些聚焦点可以感受到时代可能性幻想的乐趣和价值。”

  ——李兆欣

  宝树

  科幻作家,编者。著有《观想之宙》、《时间之墟》、《七国银河》等五部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发表约百万字并出版四部选集,屡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主要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日等外文出版。主编有三联版科幻选集《科幻中的中国历史》。

  宝树‘可能世界:从神学到科幻’

  “奥拉夫斯特普尔顿,他把可能世界的观念发展到了非常极致的地步,我觉得科幻作家很少有超越他的。他写了一本书,《造星主》,出版于1937年,我去年把它翻译成中文,今年下半年应该会在科幻世界出版。前部分讲的是某个人在宇宙中间旅行,结构很简单,到过很多星球,每个星球上有不同的生物、不同的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战争,这个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可能的世界了。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下半段,当这个人遍游了整个宇宙还不满足,他说创造这个宇宙的背后根源是什么,就去找更高的东西,最后找到了造星主,其实就是神的概念,某种程度上也是神学,出现了一个大反转,神并不只是创造了一个世界,而创造了无限个宇宙,人类所在的宇宙只是神实验室创造的无数个宇宙之一,整个宇宙包括时间和空间全部都是创造的,所以神创造了无限个可能世界。

  在造星主的成熟时期,他构想出了许多奇特的时间形式。比如说,一些晚期宇宙中,时间是二维甚至多维的,而造物的生命存在于时间“面”或者时间“体”的某一个维度上。这些生灵以极其怪异的形式体验着他们的宇宙。他们在一条时间维度上渡过短暂的时间,而在其生命的每一个时刻都同时感知到一束景象,虽然支离而又晦涩,但实际上它们看到了在其他维度中的,一整束独特的“横向”宇宙进化。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生灵在宇宙的每一条时间维度上都有活跃的生命。这种神圣的技能将整个时间“体”安排得妥妥当当,一切生灵的一切无穷无尽的自发行为都相互配合,产生出一个协调的横向进化体系,远远超过之前那个“前定和谐”的实验。在另一些创造中,一个生灵只被给予了一条生命,但却是“之字形”的。根据这一生灵所做出的选择,他会从一条时间维度切换到另一条。坚定的或者道德的选择走向一条时间维度,软弱的或者不道德的选择则走向另一条。”

  ——宝树

  江波

  中国“硬科幻“代表作家之一,生于七十年代末,2003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五十余篇,代表作品《时空追缉》、《湿婆之舞》、《移魂有术》、《机器之道》等。长篇作品《银河之心》三部曲、《机器之门》、《机器之魂》。其作品屡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2019年获得京东文学奖科幻专项奖。作品《移魂有术》被改编为科幻电影《缉魂》于2021年上映。

  江波‘可能世界之数字世界’

  “我在这里虽然谈的是手机,但是真正想谈的是手机背后的数字世界,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前一次变革如果有这么深刻的话,我认为应该是书籍的发明,书的发明让人类有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有一种精神世界的存在方式,而数字世界的出现让我们精神世界发生了一次更加重大的变化,有可能数字世界的变化比书籍的变化更深远,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数字化对我们世界的改变远比书籍要来得猛烈。”

  ——江波

  曹澍

  艺术家。所运用的媒介包括且不限于数字模拟影像装置、空间环绕式配乐以及互动游戏装置等。近期曾于浙江美术馆、上海科技大学展览厅、日本横滨太平庄等地举办个展和个人项目。曹澍近年分别作为瑞士巴塞尔Atelier Mondial (2017)、日本横滨黄金町艺术节(2019)、德国Muffatwerk文化艺术中心(2020)驻地艺术家。作品展出于UCCA沙丘美术馆、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北京民生美术馆、OCAT 深圳馆、汉堡法尔肯贝格大厅等,也在世界各地的影展主竞赛单元展出,包括莱比锡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米兰电影节、昂西国际动画节、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汉诺威国际短片节等。作品收藏于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以色列尧山当代艺术基金会、浙江美术馆等。现生活工作于杭州。

  曹澍‘可能世界档案·星球’

  “我当时看到原作的时候觉得像一部非常长的侦探小说,这幅画是非常完整的世界,我开始想象这个画面的远处一定会有世界的尽头。这幅画确实给了我真实存在的世界尽头感。而这部侦探小说就隐藏在这些远处的形形色色的人里面,每一个局部都是完整的充满张力的潜在的短篇故事,这些故事仿佛即将发生,却又尚未发生。我试着用这幅画带给我的启发,用这种局部的视角来理解我们当下这个完整的世界。后来又出现了这个星球最早的局部的一系列瞬间,这些瞬间看上去像是没有人的角落,是被整体世界抛弃的,但是并置出现的时候就像侦探片当中毫不相干的片断并置,好象标记关系网可以解决一个案件一样,它们的来源是一些莫名记忆的碎片,不存在起因和结局。”

  ——曹澍

  罗小茗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主任、《热风学术(网刊)》主编、当代文化研究网总编,Cultural Studies 编委。

  罗小茗‘可能世界档案·人人行使工作权’

  “可能的世界在今天这个场合似乎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含义是跟今天这个世界不一样的含义;另外一个含义是跟今天的世界相比更美好的世界。有可能当更美好的世界不能被充分谈论的时候,谈论不一样的世界就变成了一个权利。我今天开脑洞的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今天的一个关键词是‘工作权’,我的题目是“可能的世界档案:人人行使工作权的世界”。

  ——罗小茗

  苏民

  科幻作家、编剧。三体宇宙编剧,短篇小说代表作《地球倒影》、《替囊》、《后意识时代》等,长篇代表作《时间病人》。《替囊》获未来事务管理局读者票选“2019我最喜爱的科幻春晚小说”。《后意识时代》被选为2020年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最佳短篇小说。

  苏民‘具象规律世界——抽象思维不存在的世界’

  “科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联觉能力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联觉库。就像这个噪音非常刺耳,其实就是触觉和听觉之间的联觉通感。我们还说‘你笑起来非常甜’,是情绪和味觉之间的联觉。这些联觉利用比喻的方式让我们认识到、并且觉得是约定俗成的,不会觉得有什么不正常。但是如果你对你的朋友说‘你的声音听起来像一颗豌豆’,他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就说明你的联觉方式跟别人不一样。通常会把这些感官的刺激和认知认为是具像行为,把数字推演能力认为是抽象思维。”

  ——苏民

  王希

  不鸣科技创始人兼CEO,“战意”游戏制作人。曾就读于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和图形学的顶级研究实验团队微软亚洲研究院学习工作多年,在国内国际的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后去美国加入微软旗舰AAA工作室 Bungie studio参与底层的游戏引擎研发,横跨两代游戏主机的底层以及研发。参与5个以上的3a级游戏。10年前从美国回来,建立不鸣科技,专注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世界顶级的游戏引擎—Chaos Engine,并且基于该引擎开发了战意,目前是中国在海外头部的百万用户级PC游戏。

  王希‘从硬核科幻到硬核科技’

  “当人类刚刚学会用二进制构建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人类爱玩的天性就来了,就开使用这个机器来做游戏。今天二进制的世界里面给我们带来的真正的可能性是什么?我称之为一种类神的力量。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这个世界的规则。可以大胆地想象,甚至有一天突然意识到生活的整个世界是不是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国外有一批疯狂的科幻迷,他们在地球上走来走去,为了寻找这个造物主留下的BUG,比如说破碎的空间,意味着我们的世界是模拟的。上帝构造整个世界留了一个后门,因为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其实在虚拟世界里面,我们的想象可以得到最彻底的释放,这就是我们痴迷于二进制世界、喜欢构建虚拟世界的原因——我们找到类神的快乐。有很多科幻想象和今天游戏世界里面的探索是高度一致。”

  ——王希

  曾诚

  曾诚,成都西山居编剧负责人,微生物学硕士,十年游戏编剧及研发经验,专注研究叙事内容与游戏载体相结合产生的更多可能。

  曾诚‘现代神明社会’

  “寻找一个‘可能世界’的框架——差不多是每一个原创游戏作品在制作时候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也不例外,但是比起影视和文学,我们会花很长时间去纠结应该怎么实际走进去。举一个例子,赛博朋克2077这款游戏并不是在外观上显示出赛博朋克,其中的区域是完全符合人类的操作习惯。其实在很多时候,跟它‘看上去很美’是有一点冲突的。这其实也是游戏跟其他的最大不同。平铺直叙并不是游戏最擅长完成的任务,让这些元素展开化学反应,允许玩家去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和这个世界产生互动,乃至创造一种更加贴近真实或者更加有沉浸感,去感受我们凭空创造的这一切,才是最让我们兴奋的地方。”

  ——曾诚

  霍甲

  星际荣耀副总裁,曾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负责某项目总体设计、计划、经费和质量管理,在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负责某项目总体设计。原天风证券研究所电子行业高级分析师,原民生证券研究院TMT研究组负责人。

  霍甲‘可能世界档案·航天的可能’

  “今天论坛主题是‘可能世界’,其实我们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有两种方式:一是主观感知到的世界;二是客观真正的世界。随着XR的发展,从虚拟世界可以看到很多潜在的机会和途径,能够让我们把想象的世界越来越准确地刻画出来。大家通过科技,开始不断地探索宇宙和外太空。最新的信息,贝索斯在7月20号会乘坐航天飞机去进行太空旅游。我们处在什么时间点?探索宇宙的途径和产品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商业化,未来十到二十年可能会开展一次大航天时代,未来所有人去太空旅游,住太空旅馆,甚至可以乘坐更远的火箭探索月球和火星。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情更加有意义,我们做运载火箭。截止到现在,全球唯一被证明能够把人类地面上所有物品送入太空中的通道,就是运载火箭。”

  ——霍甲

  黄孙权

  策展人,建筑学者。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所工学博士。研究领域含括建筑都市理论、媒体、社会艺术与网络文化。策划与参加多项国际展览,主持建筑保存、社区营造等项目。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客座教授,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代表成果有纪录片《我们家在康乐里》,专著《绿色推土机》、《无地之爱─在田野与社会中的田野》、《除非寻找美丽》、《建筑乌托邦》等。

  “不管科幻也好,文化研究也好,艺术创作也好,让我引用一句话,什么叫做可能性档案?我们以前的历史都是在与权力接触下的历史,无论任何一种历史都是这样的。只有权力看到你了,而且权力允许了,你才会变成历史。但是现在技术条件很不一样,我们现在有可能推翻这种概念。以前只要是一束光才能照亮,历史才能显现,弱者只有在权力与权力者接触之时才得以留下痕迹。我们现在可以完全相反,我们可以让历史变成诸众的历史,就有可能重新想象厄休拉和迪克留给我们的资产,以及曾经照亮我们的历史的可能性是什么样子。”

  ——黄孙权

  会场二

  学术主持:刘畑

  策展人、创作者。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研究员,“开放问题研究所“(Open Matter Institute)发起人。长期致力于“研究-创作“的共同推进,工作贯穿策展、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设计及写作。当前聚焦于面向“大众“的广域策展和设计,以及对乡土基层、古典源起与科技前沿的同步探索实践。

  刘畑担任会场二学术支持,主持开场

  嘉宾简介及讲演片段

  房泽宇

  科幻作家,时装摄影师。个人影展《想象之外》,文学代表作《向前看》、《青石游梦》、《还乡河到八卦田》,长篇《梦潜重洋》。短篇小说《除夕》收录于2020科幻春晚。《垃圾标签》获“宇宙商店。2021”科幻短篇征文活动银奖。

  房泽宇‘可能的世界·内-外’

  “制造未来的发展中,如果说我们的文明没有那么的早,或者说其他的文明一直延续下去,宇宙能够一直有时间往外发展的话,我相信我们的宇宙它不会是一个现在这样一个平衡的模拟。我相信随着各个文明的发展,我们的宇宙是一个非常璀璨的宇宙,各个星球将有各个文明和意识。这是我对外的想象,我们的世界可能有‘戴森球’的存在,但也许只是人类创作的戴森球。因为这种东西是人类凭自己的经验想象出来的,所以人类文明制作‘戴森球’,而其他的文明在其他的环境中制造其他的东西。而这样的宇宙被各个星球改变为他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将是被意识改变的宇宙,我们的宇宙不是现在看到的平行贫瘠的模样,它是是流动的。未来时间够用的话,它将被所有的文明覆盖,它将沾染上各种意识的痕迹。这是我觉得对外世界宇宙最终会变成一个被意识覆盖的世界。”

  ——房泽宇

  郭城

  艺术家。艺术实践着眼于既有/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郭城的作品常以雕塑/装置的形式呈现,他经常使用幽默又冷峻的形式语言,将宏大议题与看似随意的物品相连结,为想象和讨论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曾获得电子艺术奖荣誉奖(奥地利林茨,2020)、CAC:// DKU 2020秋季“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中国上海,2020)、STARTS Prize提名奖 (奥地利林茨,2020)、数字地球学术奖金(2018-2019)、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中国三亚,2018)、生物艺术奖(荷兰海牙,2017)。

  郭城‘可能世界档案’

  “我带来三个过往的作品,这三个作品可以加入到这个档案里面去。第一个作品是一片土地。这是我在2017年的时候在河南做的作品,这个作品做的事是关于对‘人类世’这个概念做了干涉。在座的大多数人对人类的世界有一些了解,简单的说它是一个现在正在被讨论的地质际缘,我们讨论当下的土地,因为我们认为人类的活动足以改变全球的地质地貌。这个项目里面,我做的事是挖穿了人类地质基缘的地层,在一平米的范围内,把这个土壤拿出来,并且把里面所有的人类痕迹清理掉,再把土壤埋回去,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刚才提到人类世这个地层,是由人建立的,所以充满了人类痕迹的,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地层里面充满了人类的残留物。”

  ——郭城

  彭榆博

  《奔跑吧》、《王牌对王牌》宣传总统筹。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科毕业,上海交大软件工程硕士毕业。现任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负责浙江卫视品牌宣传、新媒体传播及视觉形象。

  彭榆博‘可能世界档案’

  “我总结一下我的工作,关于视觉传播的方法论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创意激发选择品化学反应,勾连艺人之间的关系,感染力爆棚;二是深度勾连社交平台,激发用户自发讨论,做足期待,形成社交互动的热池。让精神文化的产品在播出前收获到大家的关注期待。从我的角度,认为可以选入“可能世界档案馆”的标准,应该是一个辨识度或者感觉,有意思、有意义的东西,让大家记得住,让大家感受得到它,从这里面获得能量。我推荐的是《奔跑吧·黄河篇》,2020年是我们国家的扶贫攻坚年,其实跟贫困打交道说再见是很有诗意的,这段诗让我觉得非常的感触。信念是珍贵的宝藏和贫穷来几场较量,不断的尝试勇敢的想象,会听到干得漂亮,把心中的杂念都挑走,人间有你我坚守,才能看见荒芜的戈壁有一天变成一片片的绿洲。”

  ——彭榆博

  廖斐

  200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个展包括:这一切是随机发生的吗?”(OCAT研究中心,上海 2021),广延(Vanguard画廊+零时艺术中心,上海,2018),平坦,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2016,视角(YveYANG 画廊,波士顿,美国,2016) 及群展:沉静的响雷(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1),“C”(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20),疆域:地缘的拓扑( OCAT研究中心,北京,2018),BOTANICA, (釜山市立美术馆,釜山,韩国, 2018),于显现或隐匿之中( 巴塞罗那当代艺术美术馆,巴塞罗那,西班牙,2018),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 (尤伦斯艺术中心,北京,2017),室内宇宙—华语青年奖入围艺术家群展(三亚,2017),何不再问——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博物馆,上海,2017) 。

  廖斐‘准晶体考古’

  “这是彭罗斯的拼图,这里面还包含了一个常数,黄金分割的常数。这个是在伊斯兰世界里面的准晶体的图案。我曾经看过一些视频,这个视频后来在网上看到过,哈佛大学的网站上有,它做了调研以后,认为准晶体不是用尺规作图画出来的,当时我觉得这个非常的不可信。因为准晶体作图,如果不是用尺规作图画出来的话,如何复制在一个这么大的穹顶上?后来我有一个机会去迪拜驻留了一个月,专门就图案的问题考察了当地的技术,后来我发现准晶体的确是用尺规作图画出来的,有机会以后可以向大家展示。他们是用一种极尽复杂的圆规作出来的。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扭曲性在哪里?化学、科学、哲学、宗教在一个点上汇合。我向他们询问为什么要创造这个图案,他说因为安拉的形象是不可以表述的,所以他们不能用具像化的图案去表述他们所认真的真理,最后只能用一个抽象的图案,这个是他们所创造的头像的图案。我问他们为什么都是由圆所起始的?这个是他们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他们认为,圆包含了宇宙某种元素,所以说他们所有的图案都是由圆开始的。我做选择的这个图案是准晶体的,我觉得这个值得入选档案馆。”

  ——廖斐

  陈雨

  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影视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候选人。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与Post-diplôme毕业于法国圣埃蒂安高等美术学院。作品获第十三届浙江美术奖优秀作品奖、法国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é)电影写作基金奖等。

  陈雨‘红豆’

  “我带来的作品是比较拙的短片,现在也在展映,这个短片可能会代表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的看法。我拍的这个片子是一个电影,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综合艺术。其实这个是有甲方的片子,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后勤部门,校园建设处委托我做一个垃圾分类的宣传片。在大家看来,拍垃圾分类是很低端的动作,但是我当时好像并不这样考虑,我想能否把这个简单的动作转化成为一个有人文意义的东西。我不是科幻迷,在各位科幻大咖面前比较惭愧,而且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一直关注环境的问题,也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我的作品都是事关人类生存境遇的。我在影片中试图制作一种反乌托邦的世界营造,试图把人类放到最坏的情景中,比如说一个很悲观的未来的情景中,以此警告人类要关注当下地球的环境问题。但要表现这些不存在的硬科幻,横在我面前的是各种技术难题,拍摄后期等等,我试图在非常有限的片场内通过另外一种垃圾分类动作来表达自然和人性,母与子的关系,但同时摒弃某种社会口号或者说公益口号。”

  ——陈雨

  高 路

  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讲师、中国美术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副秘书长、科艺融合研究中心副主任、XR Lab 负责人。澳大利亚RMIT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动画与交互媒体艺术硕士、澳大利亚MONASH莫纳什大学艺术与设计系多媒体设计与数字艺术荣誉学士。作品收录于澳大利亚电影协会资料库、澳大利亚电影协会短片目录、ACMI澳大利亚动态影像中心。入选MIAF墨尔本国际动画节、ALE KINO波兰波斯兰国际青年电影节、IAF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动画节、东京ASIAGRAPH、加拿大列治文国际电影媒体艺术节、CICAF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先后参与设计制作上海世博会、中国湿地博物馆、杭州市文博会等各类活动与场馆的影像与交互装置项目,以及各类影片、动画、交互影像作品的策划、编剧与导演工作。

  高路‘不确定世界’

  “我们讨论可能世界,它是一个在哲学中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它是一个命题的合集。比如说有一种命题叫真命题,意思就是它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是存在的,比如说我现在正在发言,你们正在听我讲,它是真的,因为你确实在听我讲,而我也是我。第二种是假命题,这个东西在现实世界中是假命题。比如说此刻你正在上海参加上海电影节,这肯定是一个假的命题,因为你现在在杭州。还有一种是可能的命题,为什么讲这个呢?因为这个对你们构建一个‘可能世界’的档案馆,或者说跟可能世界有关的艺术作品相关的方向性的一些概念。这种可能的命题,这个命题在这么多可能世界中一个是真的,但是在另外一个可能世界是假的,比如说你听了我讲,但是没有听懂。还有是偶然的命题,有人说我相信上帝,你可能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它是一个偶然的。还有一个是必然的命题,这个东西是所有的可能的世界里面它都是真的。比如说真理是无法打破的,放在任何一个可能的世界都是真的。还有最后一种是不可能的命题,比如说我们想要构建出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这个可能吗?不可能。所以它在任何的世界里面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它是不可能的命题,因此直观的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可能的世界,就是各种没有逻辑矛盾的理论所构想出来的世界。”

  ——高路

  法海

  自由插画师,人文艺术博主,公众号“法海之舌”主理人。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游戏专业,硕士毕业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UCA)插画专业。作品曾参展2018年亚太科幻大会、2018中国科幻大会中法艺术交流展。

  法海‘可能世界档案·不列那百科全书与法海童画重制计划’

  “我带了两个可能世界的档案。第一个作品是我去年在英国留学时做的一个作品,我的灵感来源于《塞拉菲尼抄本》,伦敦的一个维克多·温德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它是在咖啡馆的地下,里面展品是由博物馆的艺术家伪造的。在进入这个空间的过程中,你会觉得真实和虚假是一个被打破的状态,我也想创作这样一个介于真实和虚假之间的东西。在2020年疫情之前,整个世界充斥着真假,所以我对这个世界的真假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第二部分是我的童画重制计划,因为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画一些怪物,而且这些画都保存完好,我也非常感谢我的父母能够把他们都保存下来。在美院毕业之后,我就想到要把这些我小时候的画再重新用我现在的技术和方法给它绘制出来。儿童时期的想象力是没有被社会,没有被其他的纷繁复杂的事干扰过。当小时候的想象力其实是有可能是另外一个世界的模样,所以我就想把这个世界都还原出来,未来会以3D的方式呈现出来。”

  ——法海

  七格

  编剧,作家。创作科幻小说《糟了,单代数扩张了一群羊羔》,哲学读物《脑洞大开的哲学简史》等。

  七格‘绘事后素——可能世界里的绘画意识’

  “这是一个古希腊的哲学家,这是我们所能知道他的画像的翻版。为什么会把它翻成这样呢?因为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我们都有一个想法—‘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所以我就做了一个联想,我认为这个世界假如是连续的话,雨水就像直线掉下来,我们可以把它的整个哲学观念用一笔画的方法给画下来。这个是赫拉克利特,这是一个扑克牌。‘上山的路和下山的路是同一条’——他为什么说这句话呢?这句话在我看来,你的路径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向,你最后解出来的值是一样的。这是现代语言的解释,对他来说他有他的想法。翻译成绘画语言来说,我把它翻了一下,但是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大家看两个眼睛,这两个眼睛稍微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就像我们人的对称性不一样才会有一点差异,才能感觉到有点美感。完成对称的话,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建出来的模型都会不好看,不自然。”

  ——七格

  孙逊

  艺术家。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次年,成立π格动画工作室。现生活并工作于北京。2010年,孙逊陆续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台湾当代艺术连线新潮赏奖和意大利CIVITELLA RANIERI 基金2011/2012年度奖学金。2012年,木刻动画短片《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2011)入围第六十二届柏林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其作品《21克》(2010)入围2010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成为第一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中国动画影片之后,两年内作品再次入围国际三大A类电影节。

  孙逊‘可能世界档案’

  “我现在做一部长片是90分钟,包括了6个国家,所有的原型。所有的国家背景的设定都已经完成了,每一个国家都用一种方式来呈现,因为他们第二个片子没有找到,找到之后就可以看到如何制作的。我在这里面不想讨论我的作品,我想讨论一个事:什么是未来?我觉得不存在未来,也不存在当下,也不存在过去,这个东西是跟你的心事变迁的。”

  ——孙逊

  糖匪

  作家,评论人,上海作协会员,SFWA(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正式作家会员。代表作《看云宝地》、《奥德赛博》等。出版短篇小说集《奥德赛博》、《看见鲸鱼座的人》,长篇小说《无名盛宴》。多篇小说在海外发表,两次入选当年美国最佳科幻年选。《熊猫饲养员》入选Smokelong Quarterly2019年度最佳微小说。同年《无定西行记》获美国最受喜爱推理幻想小说翻译作品奖银奖。《孢子》获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最佳短篇小说奖。《看云宝地》获2021年上海文学中篇最佳小说奖。除文学创作外, 也涉足装置、摄影等不同艺术形式。

  糖匪‘不可能的世界’

  “我这个题目叫‘不可能的世界’,什么叫不可能?第一个是‘不可能的现实’,但是现实是什么?我们不要轻易的讨论,一般我们讨论不可能的世界,一般讨论的是技术上的不可能。在技术上不可能达到的东西,我们叫做‘不可能的世界’。技术又是什么呢?技术其实是一个非常多面的存在,它既可以是代表了一种实践,当技术代表实践的时候,它是可以定义一种行为、行动的内容,就比如说你们是美术学院的,你们是画画、雕塑的,那么你们的实践,你们绘画的技术也好,包括雕塑所需要的技术来定义你们现在的艺术创作,这个就叫画画、雕塑,或者说多媒体的创作。但是技术的同时还有一种存在,就是技术体系的存在,恰恰没有被大家意识到关于技术的面向,反而是捆绑了我们在座很多的创作者,无论是科幻写作也好,艺术创作也好,当我们想象未来的时候,很遗憾我们被技术所套牢——我们被技术作为知识体系的面套牢了。当我们想象未来的时候是关于酷炫,关于手机、飞船等种种未来的讨论。我们一定是依附于现有技术的发展,我们走到了哪里?我们在走到那一步再进行讨论是否可能,然后再进行艺术的创作。这是一种非常遗憾的行为,我会觉得这是一种训练有素的无能,我们不能用‘可能’和‘不可能’来界定艺术的可能和不可能。”

  ——糖匪

  魏颖

  策展人,研究者。近期的研究及兴趣方向为后人类语境下的科技艺术,包括生物艺术、人工智能与生态艺术、科技艺术史及策展研究等。策划和参与策划的项目包括《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2019)、《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2019)、第一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技术伦理”(2016)、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后生命”(2018)、《竹子作为方法》(2021)等,并担任欧盟科技艺术奖-STARTS的国际顾问(2019)、ISEA国际项目委员会委员(2020)、“信睿周报”学术委员会委员(2020)等。曾在台北艺术大学、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中国科学院神经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及国内各大美院进行讲座和工作坊。

  魏颖‘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科学史的断裂性及不确定性’

  “首先是革命这个词,科学革命意味着推翻一切旧的秩序,而一种新的世界秩序由此开始。科学家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面,我们虽然坐在一起,但是我们的世界观不一样,虽然我们都在一个地球上。”

  ——魏颖

  周旭东

  Sandmanstudios&SIF 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游戏设计艺术专业,5年XR10年ACG行业从业经验。2016年创立Sandman,其中Freewhale/FreshOut/Mandala等XR作品曾多次入围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长期探索沉浸式叙事、互动艺术,虚拟演出等新媒介下的内容形态。2018年创立全球最大XR内容展会及活动平台“SIF砂之盒沉浸影像节”,致力于发掘更多优秀的XR内容及创作者。2020年负责主导线上虚拟社交平台“大千(VAST)”的产品系统构建。

  周旭东‘SANDMAN可能世界档案’

  “我们这几年一直做VR、AI方面的内容。早期做内容方向的时候,2016、2017年尝试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做一些影片类的动画或者说环境的音效交互系统,包括游戏,动作的沉浸式戏曲。很多想象中的实践,当这些技术真正可以达成的时候,这些环境都可以做出来,可以在里面生活。也许我们不能去选择我们是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面出生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面生活。在我们考虑将来要做一个自己的虚拟现实世界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大概意思是人在六道轮回的状态里面有无限的循环。当你抽离到某一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的。”

  ——周旭东

  龙星如

  策展人,写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评论硕士,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士。研究方向为普适运算与数据充斥的时代语境下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译《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并获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第一届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英文入围评论者;2018年获得现代Blue Prize策展人奖并于2019年策划展览《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2019 年联合策划上海UNArt Center开幕展《可善的陌生》,今日美术馆第三届未来馆《机器人间》。2019年担任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

  龙星如‘冰藏胶片’

  “我给大家念一篇自己写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讲档案,名字叫冰藏胶片。 这是一个冰冻的伊甸园,一个无论世界上发生什么样的事都可以永远保留生命的地方。2019年在俄罗斯的冻土中有一个传说来自于…”

  ——龙星如

  下半程:

  议题:‘可能世界档案馆’藏品标准、收藏原则和运行机制

  嘉宾观点节选

  高世名:

  今天谈的是“可能世界档案”,我们给大家的邀请函里面讲到,一个孩童他的天马行空的涂鸦是有可能的,只要他呈现出可能世界的消息;一个上班族,一个非常奇幻的梦境,他记下来,是可以被收藏的;一个科学家未被证实的公式也是有可能的,只要能够提高我们通向未知的可能世界或者说不可能的世界。其实我们讲的可能世界恰恰就是我们针对现实的不可能。它跟近未来相比,通向这些可能或者不可能的世界,路径和现实的东西,这些事物应该在这个收藏体系之内。

  霍甲:

  我们这个行业是做工程的,工程讲究的是可实用,所有的东西可以证明并且可以实现。现在讨论的是两类:一类是没有实现但是确实存在的,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怎么样实现。可被探测到或者说预期能够实现的,但是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未来可能要去探索的。还有一类是不知道它是否真实的存在于这个宇宙世界中,因为以光和电的尺度来衡量的话,都是局限于我们自己观测的手段中,很多东西是我们感知不到的,这里面通过漫画、游戏等科幻的作品看到它对未知的设想,我们这个行业做的就是印证这个实践。我们做的工程实践,到了量子之后,很多的物理学无法证实真伪,很多时候通过数学的真伪来引领科学的发展,最后推导出物理学的原理。现在数学极大地领先于物理学了,所以怎么样通过这个档案馆能够对科技发展打开一些思路,从工程上实现这个事是更好的。比如说有一些新思路多交流,对大家会有一些启发。讲到虚的东西,这些档案怎么样存放比较好呢?比如说登月的脚印还在上面,一直都在。

  李兆欣:

  我觉得档案馆的规则应该是不太一样的。首先应该是保存几乎是很难被保存的。比如说现在一般是千年不朽,保存一块黄金或者石头,但是这个不进博物馆也能够保存得住。既然我们要建立一个‘不可能世界档案馆’,首先这个东西没有刻意保护的话,那么它永远就不会被保存。但是如果是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比如说你在一个群里面跟别人聊天,对方发你一个表情包,大家对这些表情包进行一些默契的反应,这个是非常有有趣的,一百年后的人类会理解这种模式吗?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该保留这样的模式。但是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东西,我们现在都有的屡见不鲜的,永远不会消失的,但是其实20年后就容易消失的。比如说20、30年前有信箱,现在谁家还有这样的信箱呢?所以我觉得应该保留这样的东西。

  糖匪:

  传统观念来说,博物馆是一种保留物质的场所。但是它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而这个物种是通过物质来体现文化的,包括文明以及它之后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我们现在就是在一个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里面,那种回音造成了对自我身份强大的幻觉。刚才说的技术发展,我们在一个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的关系,比如说语言,刚才说的是表情符,但是我们的语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0后那一代所使用的语言,我还是可以大概的猜出来。但是最近有人把90后和00后在微信上的交谈,更多的是QQ交谈的方式,不但是他跟我们之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几乎是断裂式的沟壑,他们之间彼此也是不能了解的。但是他的语言本身如何产生的,如何在这一代里面发生效应的,档案里面应该有这样的记录,而这个记录其实就是文化层面和信息层面的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房泽宇:

  我在想大家讨论档案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本身不是我们要收藏什么重要,而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留下这些,给谁看呢?而且我们留下来的档案是不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呢?我留下的档案是不是要告诉未来什么话呢?所以说这个档案是我们要选择的档案。我们看过去的时候,忽然发现档案已经有保存好了,比如说刚才有老师讲,我们的海洋里面有塑料,有塑料颗粒,田里面有金属,有一些废弃物,这些本身是以档案的形式留存下来。未来我们看到这个时代造就了什么东西,可能这个东西会成为一个档案的东西留到后世上。我们看过去的时候,也是看他们那个时候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东西。如果说有一个档案馆的话,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的地球的环境,此时此刻还是在地球上的是我们的环境。

  曾诚:

  我们现在所谓的参观博物馆,最后得到的是之前保留下来的东西激发我们当代人创作的灵感。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希望挑选的标准本身就应该具有对当下社会的启发性,启发有一些稳定性、隐秘性的东西。如果是一个彻底导向负面、黑暗的驱动性,那么它在满足意识感光之后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我们希望有一些激发出当下的人往更好的未来去奋斗的东西,不管它是实体也好,虚拟的也好,抽象的也好,实在的也好,它能够激发出我们观看者的思维和我们的情感,这个产品就是有意义的。对于一万年以后,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对他们的意义是我们所涉及不到的,当下就是我们为那个时代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黄孙权:

  我有一个问题、两个提醒。第一个问题是说,假如说我们现在有一个可能性的档案,我们可以保存什么?是技术的问题,谁决定保存与否?这是一个政府的问题。保留给谁看,这是一个问题。你回答三个问题,我们才有办法往下讨论,如果不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其实都是在开脑洞没有问题,但是具体的实现要看你来统合。第一个我想要保留消失的职业,就是技术发展的历史。第二个是保留消失的村落,就是都市化的进程。第三个想要保留的是消失的文化,因为这个文化是文明吞噬他者和统一的过程。假如说我要保存消失的工作,消失的文化,消失的村落,按照上面三个规则,我可以保存什么?谁决定保存与否,保留给谁,这是你们组织者的工作。 两个提醒是这样的,所有做档案研究的人都有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伟大的历史的痕迹都是资产阶级跟国家的旧基础,比如说月球的东西,为什么那个是美国人的脚印?为什么我们想的都是中国的生产。生产保留这个东西一直都是强国历史的一部分,没有可以代表人类的东西,这是我们怎么避免的问题。

  刘畑:

  刚才大家在讨论的是本体论的问题,但是大家都会说成了“可能性档案”。我觉得可能性档案和可能世界档案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对它的每一个短语都要讨论。“可能世界档案”可能对我来说,我觉得最需要警惕的是一种东西。我这两年一直在思考的当下的现象,就是无意义的多。我们不能用数量的多,复数的状态去代替掉某些更关键的东西,甚至我们可以回到最初的时候,“可能世界”这个概念它其实说的是“我们生活的神造的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如何在朝向敞开似乎无限可能的时候,还能对它有所判断,这个有所判断,有所选择,其实就基于我们用这个档案要做什么?所以这个档案它不是为了仅仅做一份档案而已。我会有一个概念,我认为这里面存在一种我用似计算机内的词:缓存。我认为存在一种“缓存在”,它不是硬核的,真正的已经的存在。但是它在某一个半虚拟、半现实的边界上存在。我们的这种档案其实是在一种滋养和生长出新的“缓存在”的意义上去建构的。 另外关于世界,我们也都知道,“一花一世界”这种说法,其实世界的标准不是一个大小的问题,是某一种系统或者说完备性的问题。你构造出一个世界,要有它的逻辑自恰,要构成一个完备性。“世”这个汉字非常的有意思,它最古老的文字是在停止的“止”上点了三个点,最初的意思是三十年作为一个概念,但是停止的“止”和“世”的开启的状态是非常有趣的。档案,刚才说了不是为了仅仅做档案,而是我们可能通过这个东西,它有点像被封存的炸药包,或者说能量瓶一样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反转和创作出可能性的一种东西。刚才说到E等于MC的平方,这个东西不是我们要收藏的,我们要收藏的是这个公式背后构造出它的架构,它怎么样被激发创造出全新的、被世界感知的动作,这个动作不是课本上的方式,我们要瞄准的是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效果、刺激和帮助的,一些有意义的内容。

  姚弛:

  如果要设定一些规则,什么东西是被值得保存的,太多了,很难去定义。但是在计算机里面有一个图灵测试,你怎么样定义一个东西是有制的,它用一套非常简单的维度,两个房间,然后一个人,你不知道对面那个人是真人还是AI的话,那么这个AI就通过图灵测试,所以它用一个最简单的规则就可以把各种变量导入进去。我最近也在看复杂系统的问题。所有的复杂系统都是生长出来的,它不是被设计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可能世界档案一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觉得我们需要一套规则,这个规则比如说在一个水平的世界里面,什么样的东西是可以自己被沉淀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一些痕迹就会变成档案,可能世界档案可能就是一套规则,这个规则跟图灵测试一样,是一个非常简单但是可以变化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论坛致辞: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第一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中国主席团成员、上海当代美术馆(PSA)、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美国克拉克高等研究院国际研究员(Sterling and Francine Clark Art Institute)、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学术委员等。

  高世名 致辞

  “科幻”和“游戏”:当下艺术创新与艺术教育的双翼

  科幻论坛缘起于学校创建跨媒体艺术学院时,我提出“科幻”和“游戏”会是当下艺术创新与艺术教育的双翼。因此,从中国美院毕业季升级为青艺周开始,每年都有科幻论坛和游戏论坛。科幻的存在不止是为了驰骋想象力,它同时还有神话和乌托邦两种职能。作为神话,科幻构造出一个超远的领域;作为乌托邦,它反过来对现实社会形式一种批判的张力。刚才黄孙权也用了《未来考古学》里面的两句话,都是在讲它最后反诛当今的现实社会的意义。我们讨论可能世界,不是讨论彼岸,没有一条河隔在我们和它之间。彼岸似乎也只有一个,而可能世界是复数的,它是很多个、无数个。当年我还在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时候,我期待每一个学生在自身的学制里面创造一个小世界,发起一场微社会运动。这是当时我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我依旧锲而不舍地以各种形式实现它。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认为我们整个世界可以成为不同的样子——时间、空间、物质以及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都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运动和组合。他认为我们当下的这个世界,是在无穷“可能”中被选取的最善好的可能。

  (节选)

  嘉宾合影

  部分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李兆欣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宝树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苏民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曾诚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黄孙权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房泽宇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郭城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彭榆博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廖斐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法海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七格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魏颖讲演资料

  ——图片来源于嘉宾周旭东讲演资料

  嘉宾详细报告,将会陆续更新。